整體而言,燕窩古籍記載在我國史料文獻中記載或者論述,經查閱文人醫(yī)者筆記及游記、食經及食療本草、及本草專書,明以前史書燕窩資料無記載。《明史》“食貨志”無燕窩論述,僅在“外國列傳”柔佛項下,錄有燕窩。
歷代“醫(yī)書”及“本草”,何時有燕窩記載?北宋時期集藥物學大成之著《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,收載藥物凡1748種,獨缺燕窩項。明朝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收載藥物多達1899種,但是呢燕窩亦未見提及。
古代醫(yī)書及本草首見于清朝汪昂之《本草備要》(1694)及張璐之《本草逢原》(1695)。汪、張兩名醫(yī),經過長時期臨床驗證而確定燕窩療效。比如說汪昂《本草備要》:“燕窩甘淡平,大養(yǎng)肺陰、化痰止嗽。補而能清,為調理虛勞之圣藥。一切病之由于肺虛而不能肅清下行者,用此皆可治之。”還有就是張璐《本經逢原》:“燕窩,甘平無毒,能金水相生,腎氣上滋于肺,而胃氣亦得以安,食品中之最馴良者。惜乎本草不收,方書罕用,今人以之調補虛勞,咳吐紅痰,每兼冰糖煮食,往往獲效。然惟病勢初淺者為宜,若陰火方盛,血逆上奔,雖用無濟,以其幽柔無剛毅之力耳。”
后來者吳儀洛之《本草從新》(1757)、還有黃宮繡之《本草求真》(1778)以及趙學敏之《本草綱目拾遺》(1871),均有記載燕窩項。前兩書均對燕窩之療效有所補充。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禽部燕窩篇,詳盡收錄明末至清代有關資料,集大成于一篇。確證燕窩已由一珍貴食物轉為一食療珍品。闡明療效有養(yǎng)陰潤燥、補中益氣作用。能治虛損、癆瘵、咳嗽、痰喘、咯血、吐血、久痢、久瘧、噎膈反胃等癥。
最后就是大清名醫(yī)趙學敏之大作《本草綱目拾遺》,其目的是拾《本草綱目》之遺。常被誤解為明朝李時珍所著,這里需要更正。所以說吃燕窩的歷史由來已久,我們不能做否認,因為它是確實有其原因了。
贊賞微信贊賞
支付寶贊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