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年因為錢的問題故意把燕窩染紅,仿冒血燕最終導致這個稀有的燕窩品種人人喊打,但是作為業內人士小曹認為這事應該從新說一下,因為馬來西亞燕窩中的血燕品種也是真有的,沒有各位想象中的那么妖魔化,小曹主要通過下面的幾點做個小說明:
一、血燕傳說的謬誤
傳說中,金絲燕產卵前定要營筑新巢。每年第一次筑巢時,其喉部粘液腺非常發達,所筑之巢純為粘液凝固而成,色白潔凈,稱為“白燕”。若被采之,金絲燕會第二次筑巢,因時間緊迫,往往帶有一些絨羽,巢盞較小且色暗,俗稱“毛燕”。再被采后,第三次筑巢時時間更緊,粘液腺粘液將耗盡,燕窩上會帶有一些血絲,俗稱“血燕”。還有說法認為燕子嘔心瀝血筑巢為后代,口涎中含有血絲,筑成最名貴的血燕;東南亞采集燕窩的人介紹,血燕是金絲燕在巖石洞上筑巢,時間久了,燕窩逐漸腐蝕巖石表層,吸取部分巖漿形成部分或全部赤褐色的血燕。但實際上,這個傳說并無前人明確總結,血燕稱之紅燕或許更合適。
二、關于血燕品類的古籍說明考證
1. 始載于《本經逢原》:“燕窩甘平無毒,能使金水相生,腎氣上滋于肺,而胃氣亦得以安,食品中之最馴良者。惜乎本草不收,方書罕用,今人以之調補虛勞,咳吐紅痰,每兼冰糖煮食,往往獲效”。
2. 《閩小紀》:“有烏、白、紅三色。烏色最下,紅者最難得,能益小兒痘疹,白色愈痰疾”。
3. 《嶺南雜記》:“燕窩有數種,日本以為蔬菜供僧。血燕,能治血痢;白者入梨加冰糖蒸食,能治膈痰”。
4. 《本草從新》:“燕窩可入煎藥,須用陳久者。色如糙米者最佳。燕窩腳(色紅紫,名血燕)功用相仿”。
5. 《飲食辨錄》:“每枚可重在一兩以上,色白如銀,瓊州人呼為崖燕,力尤大。一種色紅者,名血燕,能治血痢,兼補血液”。
三、血燕的鑒別
市面上假冒血燕大多用屋燕,或者通過鳥糞熏、染色而成。真假血燕鑒別方法如下:
1. 外表生長自然色澤光潤,呈絲條樣波狀排列。
2. 內陷兜狀呈網狀。
3. 遇水則柔軟而膨大,膨脹力極強。
4. 嚼之脆而滑軟,并有燕窩特有的氣味。
5. 假血燕顏色很均勻的猩紅色,真血燕是褐色且顏色不均勻。
6. 假血燕不耐泡,不耐燉;真血燕泡發時間長(15~24 小時),耐燉(2.5~8 小時)。
四、血燕與白燕營養成分含量的比較
通過蛋白質、唾液酸、鐵等含量的比較,血燕與白燕在蛋白質、唾液酸含量上有一定差異,在鐵的含量上差別較大。(具體可參考查圣華等《燕窩中白燕和血燕對比研究[J],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:2011 年 02 期》)
五、血燕與白燕亞硝酸鹽含量
燕窩工會專家的研究表明,亞硝酸鹽含量會隨著燕窩浸泡時間的增加而不斷降低,4h 后下降率可達 90%以上。
有學者對來自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越南等 4 個國家 48 批燕窩樣品進行分析:
1. 原料中亞硝酸鹽含量范圍為 0~6429.58mg/kg,平均含量為 786.30。經挑毛處理的燕窩中,亞硝酸鹽平均含量為 615.42mg/kg。未經挑毛處理的燕窩中,亞硝酸鹽平均含量為 988.73mg/kg,血燕的含量最高,其次是黃燕,最低是白燕。大多燕窩亞硝酸鹽含量超過國家食用燕窩亞硝酸鹽臨時管理限量值(≤30 毫克/千克)。
2. 按照香港中藥聯商會的指導意見,對燕窩進行浸泡處理(浸泡時間:白燕 3h,黃燕 10h,血燕 15h),亞硝酸鹽含量范圍為 0~74.81mg/kg,高達 97%的亞硝酸鹽可以被清水浸泡去除,其中,>50%的燕窩經過浸泡,其亞硝酸鹽含量已低于最低檢測線(<4.5mg/kg)。
3. 48 批燕窩樣品經過清水浸泡后并燉煮(燉煮時間:白燕 0.5h,黃燕和血燕燉煮 2.5h),其亞硝酸鹽含量低于最低檢測線(<4.5mg/kg)。
4. 以上研究表明,燕窩原材料不宜直接食用,必須經過一定的處理(浸泡、燉煮)才可以食用,這在燕窩行業內已有共識。
5. 燕窩經過浸泡、燉煮后,亞硝酸鹽的含量大大降低,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(≤30 毫克/千克)。
所以血燕不可怕,大家要學會辨別辨認就好。
贊賞微信贊賞
支付寶贊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