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憶了一下起初到馬來西亞的各種點滴生活,朋友曾告訴我,在什么地方就遵循什么規則。起初小曹是完全不理解的,朋友解釋完我依舊一頭霧水。直到在這里生活了一段時間,與當地不同膚色、不同職業、不同階層的眾多人有過一定接觸之后,我才慢慢領會其中的道理,總結到英文一個字,就是localization!
這幾年陸續見過一些從中國來的老板,下面給你們描述一下,畫面感極強:剛抵達機場,一群人就坐上包好的阿爾法開始考察行程。一般會有個會講中文的司機兼導游,熱情地幫忙拿行李,畢竟包一輛阿爾法一天要 1000 馬幣,服務肯定得做到位。先是在市區轉一轉,感受一下整體的氛圍和經濟發展狀況,接著各個業態都去走一走,走到哪里拍到哪里,了解支付情況、物價水平以及交通狀態。然后,正式的考察啟動,通常是針對同行業,線下的會去同行的門店逛一逛,一邊消費一邊化身為人體計算器,計算成本、毛利、房租、水電等費用。有資源的會直接前往朋友或者同行的公司,十幾個人圍著一個大屏幕聽主持人講解。
幾家公司考察完后,在最后幾天,會專門去那些在海外比較成功的中國品牌那里打卡,比如海底撈、蜜雪冰城、chinatown附近的酸菜魚等等。最后臨走的時候,把這幾天拍攝的內容剪輯成一個視頻,發布的時候一定要定位在雅加達、吉隆坡、胡志明等地方。回去之后,大老板帶著幾個高管開會,煙霧彌漫,抽完最后一根煙后,老板猛拍桌子,決定干。先不說這樣匆匆忙忙的考察有多大意義,更重要的是,老板看到的都是各種落后的生產力,心里想的全是怎么復制中國模式來超越東南亞。別笑,我當初考察的時候也是這么想的。
什么是中國模式呢?說白了就是使勁壓榨員工外加便宜走量,別不承認,我自己經營公司這么多年,還能不明白這個道理?什么微商、團購、極致物流,甚至前置倉都弄出來了,但是有沒有想過,這些 “先進的模式” 本質上都是靠人來完成的。中國人把金錢看得很重,在這里,金錢卻不是萬能的。中國人喜歡靈活變通,在這里,很多事情必須按照規定來辦。中國人追求效率,恨不得剛下單的 iPhone,一個小時就送到手中,在這里,到點下班是理所當然的。你覺得高大上的東西,人家不一定喜歡,本地人流行的產品,你又看不懂。傳統的馬來西亞上班族,早上 9 點上班,下午 4 點或 5 點下班,周末穩穩地雙休,周日是家庭日,意思就是和家人待在一起,要是這一天老板給員工打電話,會被視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,而且通常情況下,人家根本不會接你的電話。想起自己當年創業的時候,周日實在閑得無聊,在群里喊同事來辦公室陪我加班的日子,真的如同隔世一般。你想改變他們的思維,教導員工要奉獻、無私、拼命加班、多賺錢,對不起,本地人根本不吃這一套。隨便舉幾個例子。
我的一個朋友在馬來西亞有倉庫,有一天庫管跟他說,搬貨的時候手指劃破了,需要請三天假。我的朋友一聽就不淡定了,手指破了貼個創口貼不就好了,為什么要請假?不批!這位員工沒說話,下午勞動局的工作人員就來了,調查清楚情況后,罰了我朋友 3 萬馬幣。怎么樣,出海刺激不?好了,看到這里,你開始慌張了,感到無助了,開始抱怨了,不知所措了。別急,還有呢。有一天老板娘去自家開的奶茶店暗訪,看到桌子上有灰,就陰陽怪氣地對當班的員工說,有沒有看到桌子上有灰。哪知道員工也根本不買賬:“你是不是說我沒擦桌子。” 老板娘一聽就火了,你一個月 2500 的工資還敢跟我頂嘴?結果事態升級,雙方吵了起來。最后員工集體罷工,老板因為招不到員工,加上房租快到期,只能匆匆關門,投資也打了水漂。這樣的案例我能說一晚上都說不完。大部分雄心勃勃的老板,想要用這個模式顛覆行業,讓那個行業窒息,可最后的結果是,自己經營的生意甚至達不到當地行業的平均水平。套用二手玫瑰的那句歌詞:大哥你聽搖滾,你聽他有啥用啊。最后裝個逼。
這是一個雙輸的結局,西方人講能力,中國人講本事,本事的意思是,除了能力,你的表現還要讓人家歡迎你、對你心服口服,而不是一開始就擺出要砸爛所有人飯碗的架勢,那樣只會加速自己的失敗。所以這個localization就可以總結一下小曹今日的言語,去任何一個國家,不要急于求成,不要認為所以中國模式的無敵,反而要研究如何本地化扎根社區,做到每個人的利益訴求都能得到基本滿足,同時還能長久賺到錢難么你就贏了。
但是小曹最終還是覺得大部分出海老板做不到,大概率都是要吃虧幾次才能學到技巧了,這個虧,估計避免不了!
微信贊賞
支付寶贊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