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吃燕窩的文化從古至今就形成習(xí)慣了,可以說是燕窩美食源遠流長,小曹總結(jié)一下比如說在清代,有許多文化名人也是美食家,其中袁枚和李漁便是代表性人物,他們分別著有《隨園食單》和《閑情偶寄》,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(guān)。
袁枚(1716-1797),字子才,號簡齋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他是清代詩人、散文家、文學(xué)評論家,乾隆四年進士。袁枚對燕窩情有獨鐘,在他的《隨園食單》中多次談及燕窩。
《隨園食單》開篇就列出了食料的“洗涮須知”,燕窩的洗涮方法更是首當其沖:“洗刷之法,燕窩去毛,海參去泥,魚翅去沙,鹿筋去臊。”袁枚還詳細記載了自己偏愛的燕窩烹制全過程,“燕窩貴物,原不輕用。如用之,每碗必須二兩,先用天泉滾水泡之,將銀針挑去黑絲。用嫩雞湯、好火腿湯、新蘑菇三樣滾之,看燕窩變成玉色為度。此物至清,不可以油膩雜之;此物至文,不可以武物串之。今人用雞絲、肉絲,非吃燕窩也。卻徒務(wù)其名,往往以三前生燕窩蓋碗面,如白發(fā)數(shù)莖,使可一撩不見,空剩粗物滿碗。不得已則蘑菇絲、筍尖絲、鯽魚肚、野雞嫩片尚可用也。”袁氏冬瓜燕窩制作,“以柔陪柔,以清入清,重用雞汁而已,燕窩皆作玉色,不燉白也”。“用天泉滾水泡之”這一方法成為當今加工制作優(yōu)質(zhì)燕窩的必須程序,炮制燕窩的工藝也受其深遠影響。
李漁(1611-1680),名漁,字謫凡,號笠翁,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,是文學(xué)家、戲劇家、戲劇理論家、美學(xué)家。他在飲食方面也有獨特見解,酷愛吃蟹。
除了袁枚和李漁,李化楠父子也是美食方面的重要人物。李化楠(1713-1769),字廷節(jié),號石亭、讓齋,四川羅江人。李調(diào)元(1734—1803),字美堂,號雨村,四川羅江縣人。李化楠撰《醒園錄》,其子李調(diào)元整理,乾隆四十七年(1782 年)編刊成書。
《醒園錄》中對燕窩的做法也有記載,且對水要求甚多:“用滾水一碗,投炭灰少許,候清。將清,將清水傾起,入燕窩泡之,即霉黃亦白,撕碎洗凈。次將煮熟之肉,取半精白切絲,加雞肉絲更妙。入碗內(nèi)裝滿,用滾肉湯淋之,傾出再淋兩三次。其燕窩另放一碗,亦先淋兩三遍,俟肉絲淋完,乃將燕窩逐條鋪排上面,用凈肉湯,去油留清,加甜酒、豆油各少許,滾滾淋下,撒以椒面吃之。”此外,書中還有一種“煮燕窩法”:“用熟肉銼作極細丸料,加綠豆粉及豆油、花椒、酒、雞蛋清做丸子,長如燕窩。將燕窩泡洗撕碎,粘貼肉丸外,包密,付滾湯燙之,隨手撈起,候一齊做完燙好,用清肉湯做汁,加甜酒、豆油各少許,下鍋先滾一二滾,將丸下去再一滾,即取下碗,撒以椒面、蔥花、香菰,吃之甚美。”這種在燕窩里撒花椒的做法,在當今已不多見,即便在喜歡麻辣的川渝兩地也鳳毛麟角。
對比之下,《醒園錄》中燕窩的發(fā)泡、撕條、洗凈等步驟,在當今仍有保留,其肉絲燕窩做法亦有見地。袁枚更多的是體味和記述美食,依賴家廚王小余學(xué)習(xí)、復(fù)制、創(chuàng)新,親自下廚的時候并不多。而李化楠父子不僅是美食評論家,更是優(yōu)秀的美食創(chuàng)意者、實踐者,其下廚水平在某些方面可與蘇東坡相比。
總而言之從這些清代文人的著作中,可以看出他們對燕窩美食的獨特見解和精心烹制,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飲食文化遺產(chǎn)。
贊賞微信贊賞
支付寶贊賞